> 网络天粮

2024-4-19    

  拉比说比喻

阿约

 

第1篇

撒马利亚人(一)
爱人如己

經文

路加福音10:30-35

30耶稣回答说:「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,落在强盗手中。他们剥去他的衣裳,把他打个半死,就丢下他走了。
31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,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。
32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,看见他,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。
33惟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,看见他就动了慈心,
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,包裹好了,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,带到店里去照应他。
35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,交给店主,说:『你且照应他;此外所费用的,我回来必还你。』

信息

「撒马利亚人比喻」是一首比喻式的歌谣,一幕又一幕,多个角色活现眼前,又像是一齣话剧。

比喻采用了犹太拉比常用的重复技巧,当主角被强盗打伤后,有一个祭司「来到」,「看见」就「走了」,后来一个利未人「来到」,「看见」就「走了」,两个具有浓厚宗教背景、被期望的帮助者相继出场,重复了一模一样的动作,却没向伤者伸出援手,主耶稣明显希望听众聚焦于最后出场的真正帮助者—撒马利亚人,他「来到」,「看见」却没有「走了」,他竟然动了慈心替伤者包裹伤口,又把他送到旅店并支付费用。本来应该由祭司及利未人提供的帮助,由撒马利亚人补足了;本来已经被强盗夺去的银钱,由撒马利亚人补偿了。

在现实中,犹太人很熟悉由耶路撒冷往耶利哥这条路,无论事奉者、朝圣者都经常在此路上往来,的确地形险要,强盗很容易匿藏在暗处。

为什么专职事奉神的祭司及利未人看见伤者却不怜悯他?过去,我们经常误以为他们正赶往圣殿事奉,不便耽误时间,又不便沾染秽物,但其实他们当时已完成职务,正由耶路撒冷「下来」。既然不是为了事奉,为什么「看见」就「走了」?可能他们害怕盗贼仍匿藏附近,担心自己安危,便匆匆离开。那为什么撒马利亚人就不怕?或许他想:「我经常往来这条路,强盗下一个目标可能是我……如果我是那伤者,我就好希望有人能够对我伸出援手了。」

主耶稣用「撒马利亚人比喻」来解释「爱邻舍如同自己。」(10:27)如果不知道自己有机会成为躺在路上的伤者,就不能对邻舍的痛苦身同感受。比喻中,每一个角色都有其身份,要角是祭司、利未人、撒马利亚人,閒角是强盗、店主,但偏偏主角就没有特定的身份,他只是「一个人」。主耶稣是否暗示主角可以是任何一个人?可以是你,也可以是我,如果不知道自己也是一个有缺欠的人,就不会懂得「爱人如己」了。

默想

我容易与别人身同感受吗?我真的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有缺欠的人吗?主啊,帮我看得见、感受得到,让我学习「爱人如己」。


本文版权属阿约及国证网络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 

注:

专题灵修系列在网站上只刊载第一天的内容,如欲收阅全部篇章,欢迎读者免费订阅。一经订阅,我们会每天定时把材料送到你的电子邮箱。如你不是现有订户,请按以下连结订阅。

(如你已是订户,你不能在以下连结进行订阅。请你在每天收阅的网络天粮电邮顶部位置,按“修订订阅",才能修改你个人的订阅资料。)

我想订阅
(只供从未订阅网络天粮者)

返 回 页 首    

我们的事工网站:
友好合作伙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