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 這一段經文給我們一點熟悉的感覺,原因在《士師記》第八章裡,以法蓮人同樣對基甸發出抱怨(八1),最終同樣地成為了私人事件的報復行為;只是,耶弗他與基甸對以法蓮人的回應卻有所不同。
首先,耶弗他沒有倣效基甸去屈就於以法蓮人的脅迫;其次,以法蓮並不僅僅只是一個「抱怨」,他們甚至恐嚇耶弗他要「用火將你和你的家燒了」(1);第三,以法蓮以為自己種族優越(14),然而,這優越卻沒有將耶弗他嚇怕;最後,以法蓮的怨言並不屬實,正如耶弗他所言:「我曾召你們來,你們卻沒有來救我脫離他們(亞捫人)的手」(2)。
由此看來,以法蓮已然將自己與耶弗他擺放在對立的位置上。顯然,即使耶弗他戰勝了亞捫人,他並沒有贏得所有以色列人的認同。聖經作者在這裡的記載,諷刺的讓我們看到:以色列人的敵人竟然是以色列自己的支派,而不是迦南人;並且,也絕不僅僅是耶弗他的問題,原來在支派之中也是如此的自我,只專注個人的利益,卻漠視了整個民族的好處!
耶弗他是一位大能的勇士,他並沒有效法基甸的息事寧人;耶弗他選擇動員基列人,對以法蓮人發動戰爭,甚至以支派口音作辨識,以捉拿、殺害以法蓮人。以法蓮人固然需要為了興起戰爭而負責,只是,耶弗他卻成為了種族屠殺的領導者。這次戰爭可以說是以色列人自相殘殺的歷史記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