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天路同行 > 給您,同行者
「常在」的靈修
譚瑞麒博士
靈修導師

「靈修」中的「靈」常給人一種不確定,又好像已知所指甚麼,卻又不確定當中所指。信耶穌的初時,被鼓勵在靈修時讀經祈禱,因對信仰的陌生,靈修時讀經祈禱是一個很好吸收信仰知識的階段。信仰年資進深後,知識性的靈修很容易帶來枯燥,不期然心裡起了疑惑,為何要持續靈修。靈修好像再不能增潤信仰,不再與我和我的生活處境銜接(relevant),繼而疑惑信仰與我現在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?做了多年「靈修」,現在又不敢直講靈修對我的人生和生活再沒有明確意義,為什麼還要靈修呢?這進路引進了一個單方面的觀念,在不經不覺中認為我的靈修是為了我的人生和生活而設的。

對我而言,學靈修的這些年讓我意識到另一向度,我不再問我的靈修於我尤其在逆境的生活中有甚麼relevance,我反過來看我的靈性怎樣藉我的生命和生活轉化更新;在逆境中,靈性本我是怎樣呈現的。生活尤其是逆境,是靈修的素材和背景。換句說話,生活就是呈現靈性修持的場景。「靈修」中的「靈」其實很簡單地就是我的靈性本源。


靈修本是動靜並存的,在靜中讓神觸碰轉化後帶出行動,在行動中不斷靜默來意識自己的靈性本源。靈修中的「靜」,是恆常在平穩的日子中在靜默中意識我的靈性本源,並專注於神的臨在。靈修中的「動」,是指在生活處境中,我以整全靈性的人,而作出有意識選擇的回應行動。然後,我在生活處境中並我的回應行動中繼續專注於神的臨在。

當生活遇上逆境時,更顯動靜並存的靈修的適切。身處逆境時,呼求幫助解決問題是理所當然的。逆境仍在,前路暗淡,看不到事過境遷的那日,然而,生活總的要過,當下眼前的困局處境總的要親身進入,目下就只有您與逆境,您就是那主角選擇如何演繹這角色。這處境的終結不一定是有解決的出路,神施恩就是在這角色不斷的與處境互動而產生靈性的轉化。這也是兩輯《逆境中的靈修》所取的模式,或者說是我唯一懂的進路,生命與逆境是我靈性轉化經驗的「材料」。靈修中的「讀」,除了「讀經」也包含「讀己」、「讀生活」,有處境加上自己對處境的回應,這樣的靈修就可算是整全不「離地」。對我而言,靈修可以是飄在天空的,又可以是落實著陸在生命和生活中。



在面向當下香港的社會處境,我也選取依循同樣的路徑,是靈性的本我在肉身活在這處境中,我意識到自己的心靈狀態,與處境的互動,開放讓神施恩轉化調節。當然渴望有解決的一天,目光卻回到當下神的臨在,因為我所能實際經驗的就是當下這時刻。

當我意識自己的心靈狀態時,情緒也會是當然一員,情緒是我這個人的人性回應的一部份,所以我不會抗拒它,也不需壓抑它,我所需的是「理順」它,讓我的回應不只受它主導。我接納情緒是我的一部份,沒有它就不是整全的我了,當它來時,有時是不好受的,也甚驚嚇的,我就深!呼!吸!讓自己與它面對面,在靜中神的臨在陪伴下給它一點時間,甚至選擇暫時隔離它的引發源頭,讓它揭示這個「我」是怎樣的,讓它指示我內藏的信念與動機,讓它呈現我深藏的執著。


 
約翰福音15:4耶穌的葡萄樹意象中也提示了靈修中的「靜」是常在祂裡面,好讓我們也專注祂也在我裡面。結果子是靈修歷程中的必然行動,結果子這行動的成因和過程也必是源於和連著葡萄樹。

「你們要常在我裡面,我也常在你們裡面。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,自己就不能結果子;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,也是這樣。」約15:4



讀後回應
 Angela(主編)

誠如Tommy所言,我們踏進不同的信仰歷程,靈修自然也會呈現不同的面向。初信時被鼓勵以讀經祈禱來靈修,並非一定不好,對我來說,那是一段我曾用心讀很多聖經、甚至在聖經上用螢光筆畫滿記號的日子,是「乖乖女孩」努力遵從聖經教導的日子。不過,回想起來,那時的靈修的重點是在於,我有跟著聖經做得夠好嗎?又或是,神有沒有應允我的禱告?祂在什麼地方施下恩典?然後我就去為這些事感恩,以為神在生活上的施恩就是我與祂有良好關係的明證。似乎有經常靈修,靈修有「得著」,就代表此人靈性高超!這是否一個正確的邏輯?而我們和神的連繫,又能否在這種靈修的模式中建立起來?

第二個時期,感到靈修的枯燥乏味,刻意去參加一些安靜默想的課程,又看些帶點靈恩信息的書籍,嘗試學習在安靜中聆聽神的聲音,常常期望在靈修中有異於尋常的經歷,例如見證中提及神的愛令人感到一股奇妙的暖流之類。如果靈修操練了好一段時間都沒有什麼feel,就覺得失敗失望,不能堅持下去。其實背後的想法是,靈修是為了得到美好的感覺,如平靜、安穩、愛、安慰……我們期望神能在靈修中給我們這些feel,使信仰或神變得較「真實」。靈修的主角仍然是「自己」。


近幾年,因為生活上出現了一些逆境,對靈修或信仰如何帶領我走過艱難的日子生出了很多疑問,因著這些疑問又有一些更深刻的體會。如Tommy所說,靈修與生活處境是否能銜接(relevant)?神又是如何介入(intervent)我的生活中?有一段日子,我常常在清晨獨自到公園坐著,為我無法解決的事情在靜默中流淚;有時我覺得神很狠心沒有幫助我,有時我明白可能是神的時間未到,有時我疑惑神或者不會按我的期望去解決困難,而我將會承受那無止盡的痛苦,我很害怕!有位姊妹告訴我,要祈禱要對神有信心,還要鉅細無遺地祈禱。但如果「信心」是指我相信神必為我解決那個難題,甚至按我「鉅細無遺」的祈禱來成全我,恐怕我無法有這種信心;「要神滿足我所求所想」的「黃大仙」式信仰只會把我拖進浮泥中愈陷愈深。我只能相信,並在生活中不斷覺察,神一直會在我身旁,祂就是愛,光明和黑暗在祂看來都是一樣。而在靈性的轉化中,我是否能持續的放下對生命和生活的期望和執著?

「靈修本是動靜並存的,在靜中讓神觸碰轉化後帶出行動,在行動中不斷靜默來意識自己的靈性本源。」使我想起海洋,沉靜時的深邃奧祕,澎湃時的動感活力;這種互動,便是靈修與生活的關聯吧!


返 回 頁 首    

我們的事工網站:
友好合作伙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