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雲彩見證 > 病中得救
new year.gif
   
因病得生 /  何崙
當經歷人生傷痛,令我更深入觸摸到人心靈的層面。

  我常透過不同方式接觸人群,把握機會傳福音,醫學專業是其中一個切入點。然而,當經歷人生傷痛,令我更深入觸摸到人心靈的層面。

切膚之痛
  太太與我十分著緊第一胎,孰料約八週後小生命離開了,那一刻我很難接受,太太更甚。準備愈多,失落感愈大。身為基督徒,我們明白天色從不常藍,只有學習藉禱告面對苦難。縱不知離開的胎兒是男或女,我倆為小生命起名「柔謙」,寄望女孩溫柔,男孩謙卑。

  之後我們費了好一段時間平復,常一同祈禱記念小生命,太太流淚時我就陪伴在側讓她抒發情感。我學會重視與太太的相處時光,夫妻感情更好。起初亦擔心父母不能接受做爺爺嫲嫲的希望落空了,幸好父母反倒安慰我們,說胎兒離開了便待下次機會就好。自此我更珍惜身邊的人。我們縱然難過卻沒有埋怨上帝,明白人無法掌握生命,主權在天父手裡。只問祂要我們從中學習甚麼。走過小產的傷痛,更能體會切膚之痛,讓我成為更理解病人心靈的醫生。

  我們夫婦又在一間機構幫助關顧意外懷孕或經歷小產的夫婦,因體會到孕婦實在需要支援,失去胎兒就如自身體割去一塊肉,難過非筆墨能形容,故盼望我們的服侍能成為他們的祝福。

  太太懷上第二胎時,我們學習積極準備後結果如何亦安心交託;甚至作好心理準備,若孩子有特殊需要,亦會珍惜生命不放棄。醫學看胎兒是精子與卵子結合,基督徒看胎兒則是有靈魂的生命。孩子出生後,名字為「謙」,現在謙謙已三歲。

趁佢病,攞佢命
  醫生拯救病人,但無法轉死復生。醫療與藥物能延長生命,減低痛苦,解決人在生的問題,但人終不免一死;死亡臨到,醫學能夠做的已到盡頭,需要信仰面對死亡。

  記得當年醫學院面試,我回答說醫生的「生」不是解作生命,而是門生,出自《唐六典》,醫生原意是醫科學生。面試中我表明基督徒身分,強調想醫治人的身體、心理與靈性,覺得最偉大的醫生是耶穌,希望向耶穌學習當醫生,透過這專業與人分享信仰。現在回想,我的陳述似更適合入讀神學院,惟我總沒忘記學醫的初心。

  我將「趁佢病,攞佢命」這諺語記在心中,意思當然不是想奪去病人的生命,而是讓他們在病患中得著生命。過往多年,香港人一般較尊重並信任醫生,若經歷過醫生的幫助,醫生的話就更有分量。我會先做好醫生本分,治好病人的身體。然後再多走一步,分享信仰。

  現代醫學研究指出,人的身體與情緒息息相關,有身心症等病患,為更全面關懷人的身心靈,我修讀了精神科文憑。信仰及信徒支援對經歷情緒困擾與焦慮的病人很有幫助。我曾鼓勵一名病人,一邊就醫,同時在教會學習成長;痊癒後,我邀請他出席講座,不少人在他的分享中得到共鳴。

謝「藥」祈禱
  我常常告訴病人,傷風感冒時吃藥只是紓緩病徵,大部分其實不是「醫好」,是藉人體自身的抵抗力而痊癒,不是醫生的功勞。免疫系統是上帝賜予人身體的調節功能。上帝當然可以透過藥物醫治病人,也可用其他方式,我們不應框住上帝的作為。我鼓勵病人作謝藥祈禱,感謝上帝透過藥物幫助我們,正如基督徒謝飯祈禱是感謝上帝供應食物滿足我們所需。

  生命主權在上帝手中。祂可藉藥物及其他方式醫治,或另有安排,惟祂向世人所懷的是賜平安的意念(參耶利米書二十九11),我們要接受人很有限,看不到人生的全幅圖畫。香港經歷著社會運動與疫情,若這是社會的病,我希望自己不要短視,仍看到當中可作的,例如在網上視像分享見證,接觸的人更多。我們要知道上帝在掌權,願我們能「靈巧像蛇,馴良像鴿子」(參馬太福音十16)地面對不順遂的際遇。

(羅穎珊採訪,經編輯整理。)

承蒙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授權刊載,謹此致謝。
第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錄 下一篇 最後一篇

返 回 頁 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