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網絡天糧
每日甘霖

2024-4-19    


 
士師記
 
第1篇
人死.神在
內容簡介

 
作者︰ 潘智剛老師
 
讀經

經文:士師記一1-21
鑰節:一12-15

1約書亞死後,以色列人求問耶和華說:「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,與他們爭戰?」2耶和華說:「猶大當先上去,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。」
3猶大對他哥哥西緬說:「請你同我到拈鬮所得之地去,好與迦南人爭戰;以後我也同你到你拈鬮所得之地去。」於是西緬與他同去。
4猶大就上去;耶和華將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們手中。他們在比色擊殺了一萬人,
5又在那裡遇見亞多尼.比色,與他爭戰,殺敗迦南人和比利洗人。
6亞多尼.比色逃跑;他們追趕,拿住他,砍斷他手腳的大拇指。
7亞多尼.比色說:「從前有七十個王,手腳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斷,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。現在上帝按著我所行的報應我了。」於是他們將亞多尼.比色帶到耶路撒冷,他就死在那裡。

12迦勒說:「誰能攻打基列.西弗,將城奪取,我就把我女兒押撒給他為妻。」
13迦勒兄弟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奪取了那城,迦勒就把女兒押撒給他為妻。
14押撒過門的時候,勸丈夫向她父親求一塊田。押撒一下驢,迦勒問她說:「你要甚麼?」
15她說:「求你賜福給我,你既將我安置在南地,求你也給我水泉。」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賜給她。
16摩西的內兄是基尼人,他的子孫與猶大人一同離了棕樹城,往亞拉得以南的猶大曠野去,就住在民中。
17猶大和他哥哥西緬同去,擊殺了住洗法的迦南人,將城盡行毀滅,那城的名便叫何珥瑪。
18猶大又取了迦薩和迦薩的四境,亞實基倫和亞實基倫的四境,以革倫和以革倫的四境。
19耶和華與猶大同在,猶大就趕出山地的居民,只是不能趕出平原的居民,因為他們有鐵車。
20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說的,將希伯崙給了迦勒;迦勒就從那裡趕出亞衲族的三個族長。
21便雅憫人沒有趕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。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與便雅憫人同住,直到今日。

 
 
內容

「約書亞死後」(v1上)是士師記的起首語,也是一個時代的過去。

敘述者在第一章有關十二支派得地的描述,用上幾個與約書亞記平行的記載:猶大攻取希伯崙(一10,20;書十四6,13,15);俄陀聶奪取基列.西弗(一11-15;書十五13-19);便雅憫人在耶路撒冷失敗(一21;書十五63);瑪拿西無法逐出迦納人(一27-28;書十七11-13);以法蓮在基色失敗(一29;書十六10)。敘述者將它們整理,延伸成為一個以色列人得迦南地的故事。這故事帶出十二支派要完成約書亞生前事工的重任,但卻顯出他們漸走下坡的境況。

進入後約書亞時代,沒有經歷約旦河被止水、耶利哥城倒塌、日月停頓等神蹟的一群以色列民,他們要問的是:「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,與他們爭戰?」(v1下)他們禱告上帝,那是他們智慧的選擇。人雖然死去,但上帝仍在。約書亞遺言中重述上帝的應許:「耶和華─你們的上帝必將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去,使他們離開你們,你們就必得他們的地為業,正如耶和華─你們的上帝所應許的。」(書廿三5)得地與否在乎上帝的主權和應許。回想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爭戰初期,軍隊的裝備及兵丁人數,都不是他們得勝的原因,乃是因為上帝大能的手所扶助。每當以色列人向上帝呼求,上帝便會毫不保留的施予援手。向守約施慈愛的上帝禱告,就是得勝的源頭。這不僅是一種投靠,也是一種認定。就是人會過去的,在沒有領導者的時候,上帝仍在我們中間,作為上帝的子民,我們必須認定上帝是我們的領導者。

約書亞已經過去了,但敘述者在第一章記載了迦勒,這位與約書亞並肩多年的同行者,他得地為業的時候到了。迦勒的記載提醒以色列人,不要忘記上帝的應許。縱然年紀、環境、困難都是不利,迦勒仍以自己女兒作為押注,鼓勵願意作女婿的為他出戰(v11-15),高齡的迦勒還是抓住上帝過往的應許(書十四9),向同胞挑戰在人看來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。迦勒的故事結束是一個應許的兌現:「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說的,將希伯崙給了迦勒;迦勒就從那裡趕出亞衲族的三個族長。」(v20)趕出迦南人得地為業,是上帝給迦勒的應許,就是應驗了申命記一章36節的話:「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必得看見,並且我要將他所踏過的地賜給他和他的子孫,因為他專心跟從我。」

 
思想
 

回顧我們已走過的路,人是會過去的,但上帝是昨日、今日、直到永遠的領導者。誰是你的認定?你的迦勒又是誰呢?



文章及錄音版權屬建道神學院良友電台所有,承蒙允准使用。
 
註:

此靈修專題在網站上只刊載第一天的內容,如欲收閱全部篇章,歡迎讀者免費訂閱。一經訂閱,我們會每天定時把材料送到你的電子郵箱。如你不是現有訂戶,請按以下連結訂閱。

(如你已是訂戶,你不能在以下連結進行訂閱。請你在每天收閱的網絡天糧電郵頂部位置,按“修訂訂閱",才能修改你個人的訂閱資料。)

 
我想訂閱

返 回 頁 首    

我們的事工網站:
友好合作伙伴: